二
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现实。
经历了80年代改革开放潮,92年下海潮,2000年左右的房地产大潮,以及200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IT和互联网风潮,社会财富的分配已经大致定型,说是阶层固化也不为过。
早些年赶上了这些财富潮流的,现在都是成功人士;而没赶上的,虽然不能说就是loser,但其实也差不了多少——比如我们在六线城市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,以及我们这些拼命努力走出小城市、读了清北复交、然后去了所谓大公司和名企做高级被剥削者的年轻人。
凭我的学习能力和学历(复旦金融本科,专业第一),如果毕业在80年代,估计一毕业就被分配去做省委领导秘书了;如果在90年代,就是企业家中弄潮儿的那一批了;如果在2000年前后,估计会成为最早的一拨开发商;如果在2006年,说不定会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团队的一员。
然后我毕业在2017年,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金融民工,拿着20万年薪,租着每月3000块的15平米的卧室,挣扎在北京的地铁上——这已经是应届本科毕业生难得的高薪,难得的职位,难得的状态了。
我们能接触到的机会,比我们的父辈少太多太多了。在我们父辈的年代,国家百废待兴,到处都是资源,到处都是可能,职位俯拾皆是,只要你有才华肯拼命,北京上海都为你敞开大门。
现在不是了。现在的我们,付出当年十倍的努力,换回的很可能是我们父辈收获的十分之一。比如北京的房子,尤其是学区房,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,之前进入的都是人生赢家,之后的就都是努力十倍换回十分之一的小白了。
现在还在中学读书的孩子们,将来会面临更残酷、更无情的现实。
所以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悖论:我们拼命努力,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,读了清华北大,然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学区房而无法接受好的教育。那么问题来了:既然清华北大毕业也买不上学区房,那拼命努力,努力到考上清北,意义又在哪里呢?
本文地址: https://shyhot.com/meiwen/20170507230.html